班长哭说不能再抠视频了: 是抠出成绩还是抠出疲惫?
班长哭诉,不能再抠视频了。这并非个例,而是当下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焦虑与疲惫。 “抠视频”已经成为了一种暗语,指代着那些为了提升成绩而不断精雕细琢,甚至到了精疲力竭的程度。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大学生群体对学习、对未来的焦虑,以及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可能存在的误区。
“抠视频”的本质是什么?是“抠”出成绩,还是“抠”出疲惫? 对于这个问题,答案或许并非非此即彼。 一个班级里,有人将大量时间投入到视频制作,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剪辑、后期制作的专业技能,并最终在比赛中脱颖而出。这种付出与收获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。 而另一些人则陷入了无限的循环,不断修改、完善,却始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,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,身心俱疲。 他们可能只是为了完成作业,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,而非真正理解知识和培养能力。
这种现象的出现,与当今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息息相关。 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,使得学生们更容易被成绩、分数所驱动。 为了取得好成绩,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,他们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。 而视频制作,恰恰成为了一个体现学生努力和能力的载体。 它似乎能够快速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,同时,也可能成为一种压力源。
更深层次的原因,还在于学生自身对学习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偏差。 一些学生可能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,学习动力不足,只将成绩作为衡量自己的唯一标准。 这种盲目追求高分的心理,更容易导致学习倦怠和焦虑。 部分学生沉迷于“抠视频”这种表面上的高效学习方式,却忽视了学习的本质,忽略了知识的内在价值,进而导致对知识理解的不深刻,以及对自身潜能的挥霍。
问题的关键在于,如何平衡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?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,学习不仅仅是追求高分,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能力,提升思维能力。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快乐的,充满探索和发现的。 我们也应该反思当下的教育模式,是否过于强调应试教育,是否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。 除了学习成绩,学生还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充足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。
学校可以提供更多支持性的平台,例如学习技能提升班,心理辅导课程,以及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,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,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观。 家长和老师也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,及时发现问题,给予帮助。 最终,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,并且将学习视为一种快乐的探索,而非一种沉重的负担。